查看原文
其他

如何避免“父母皆祸害”?

2017-02-13 河合隼雄 新京报书评周刊

信ID:ibookreview

『阅读需要主张』

2008年,豆瓣网友建立了一个名为“父母皆祸害”的讨论小组,如今小组成员已经超过12万人。网友们对父母、家庭、亲情的认识逐渐不再屈从于传统的孝顺文化,更多地开始反思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。


最近,一些心理学家、心理咨询师又在网络上讨论这一问题。有心理学家认为,我们对原生家庭给我们的人格、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远远没有足够的认识;也有的心理学家认为,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单只是受家庭的影响,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受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的影响,同时,个人在面对原生家庭的伤害时,也应当具有主动选择或处理的方式。


不管哪一种观点,我们去反思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,不是为了责怪父母,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、完善自己。完成了这一步,在未来的家庭生活中,我们自己则可以中止原生家庭的负面循环,给予我们的孩子一个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。


今天,书评君跟大家分享日本著名心理学家、作家河合隼雄先生对于亲子教育的诸多观点。河合隼雄先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,生动通俗地阐明了一个资深心理学家对如何为人父母、如何建立一个友善家庭的看法。这些观点不仅仅对为人父母的读者有借鉴作用,对于身为子女的读者,也同样具有启发意义。



河合隼雄生于1928年。临床心理学者、心理治疗师。曾任日本文化厅厅长、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院院长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。他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,日本第一位荣格心理分析师。代表作品有《心的处方笺》、《爱哭鬼小隼》、《心理治疗之路》等。


 问|书评君

   答|河合隼雄


Q:学习成绩越好的孩子将来就越幸福吗?


A:认为只要努力,就能拥有好的身份,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。问题是,不同的人能力不同,特长也不同。如果数学好的孩子和语文好的孩子能被区别对待倒也罢了,可偏偏排名要将不同学科的成绩统统计算在内,总分数越高越好。用考试这种方式排名次,就必须在原本没有差距的地方强行制造差距。

 

父母对孩子的个性常常视若无睹,根本没想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,也不管自己的孩子是怎样的人。父母只在意孩子取得好成绩,长大后赚很多钱,结婚生子,忙忙碌碌,可人最终总难免一死。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?

我想说,只知道做正确的事,那什么时候才能享受乐趣呢?也就是说,很多人都缺少“我为此而活”的思想。在这些人眼中,关键不是做的是什么事,而是做了大家所认为的评价高的事,哪怕评价的标准根本就和自己无关。

 

我想告诉父母和孩子,一生中至少要试着做一次自己觉得有趣的事。


Q:所谓“个性”或者“活出个性”是什么意思?


A :如果只做已知的事,活的根本就不是“自己”的人生。人类自以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了解自己,但仔细想想,其实不然,个性便是其一。只做确定无疑的事,就只能活在已知的地方,而这种地方是不存在个性的。

 

不要因为知道往自动售货机里投入硬币就能掉出罐装果汁,所以才投硬币,而是应该想,我不知道投入硬币会掉出什么,但我还是要试试,这样才有意思。这种“堵”只有“自己”才能做到,换句话说,这就是个性。有个性的人一生中会做无数次这样的事,有时能掉出东西,有时什么也掉不出来,因此会经历各种历练。至于堵或不堵,全看这个人的个性如何。所以说,活出个性其实是很了不起的事。必须要堵,这正是人生最有趣的地方。

 

“活出个性”就是去赌那些不确定的、无法用数字表现的事。有的父母只让孩子做那些事先就已经知道答案的确定的事,以为这样是为孩子好,但其实只是将孩子的人生推向平庸,长此以往就会摧毁孩子的个性。因此,父母要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个性形成的过程,而不要用固定的形式强迫孩子。


“父母皆祸害”小组中被网友讨论较多的主题帖


Q:为什么孩子总是跟父母唱反调呢?


A :孩子是很厉害的,经常能找出父母的盲点。孩子是一定要说出实情的,所以父母也很为难。认可孩子,也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的缺点,所以很难对孩子所做的事表示认可。但关键不是在以前做过什么,而在于现在的生活是自己的决定。只有那些活出了自己的父母才能坦然面对孩子的质疑。

 

另外,就全世界范围来看,孩子都是在反抗父母、否定父母的过程中长大成人的。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事,只是形式各有不同。每每遇到这样的事,父母都会说这个世界没救了。可是,如果孩子不做这些令人惊讶的事,那就没意思了。

 

Q:最近好像很多人患身心症(指心理方面的问题,比如焦虑、抑郁、精神压力大等引起的各种躯体上的疾病),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?


A:以前的人生活朴实自然,感情与知性并重,而到了现代,人们对知性的评价越来越高,认为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、充满知性地生活的人才了不起。也就是说,即使生气,也要依靠知性来压抑感情,让自己心平气和。

 

结果,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极端,压抑感情的力量过于强大,强大得似乎要将知性和感情完全隔绝开来。感情遭到禁锢,脸上的表情也会变得死气沉沉,最终造成感情和身体断绝联系,人彻底沦为毫无感情的动物。这种时候最容易患上心理疾病。



《有益的父母,有害的父母》

作者: (日)河合隼雄 

译者: 程亮

版本: 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3年9月


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现代文化病,不能简单归因为是亲子关系不好。但父母与子女相处的过程中,也常常有类似的压抑和僵化。父母过度依赖理论,或者既有的观念,即使产生感情,也觉得不合适,以致极力压抑感情,企图按照书本上的理论来教育子女。

 

其实,养育子女不该如此,而是应该放开胸怀,不管是感动还是生气,想说就不妨直接说出来就好了。


Q:总是担心成为母亲后会丧失自我,怎么办?


A :我曾经听学校的老师讲,他让学生以“母亲”为题写作文,孩子们都会写“妈妈很温柔”之类的话,内容几乎一摸一样。可是,如果把题目换成“父亲”,孩子们就会写出各种各样的趣事。

 

也就是说,一旦成为“母亲”,女性自己的名字就失去了意义,就容易丧失自己。而且我们自古便开始着重强调母性好的一面。其实,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美好。现代女性想必早已试图抛弃传统,活出自己的个性。

 

既要展现出母性,又要活出自己,这的确很难。但无论多难,这都是女性今后要面对的重要问题。因此,与其把这作为一个单项选择题,为选择母性还是自己的个性而纠结,不如想想,在这两者之间,自己此刻更偏向哪边,偏向多少。这种“偏向哪边”和“偏向多少”,就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体现。


Q:孩子不听父母的话,亲子关系濒临断绝怎么办?

 

A:有益的父母不会试图控制孩子,而会建立长期真正的信赖关系。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自由,同时仍能保持深远的亲子联系。

 

那些认为联系的纽带越短越强就越好的人,其实只是在控制对方。相反,如果联系的纽带能够越来越深入,那么对方会拥有足够的自由,而同时仍能够与你保持联系。粗短直接的联系,难免会变成对孩子的阻碍和羁绊。

 

人际关系很不可思议,真正的信赖与模仿的信赖截然不同,而孩子绝对能够看出这种不同。


《不要用爱控制我》

作者: [美] 帕萃丝·埃文斯 

译者: 郑春蕾 / 梅子

版本: 京华出版社 2012年2月


Q:养育子女该以什么为目标?

 

A:父母务必要培养出能够自己承担责任的孩子。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地自立。做父母的,必须要坚定这一目标。

 

不过,千万不要以为自立和依赖是对立的。可以说,只有懂得适当依赖的人才能自立,自立需要适当的依赖加以证明。毫无依赖的自立叫孤立,会造成亲子关系的断绝。

 

爱一个人的关键就是要承认对方的人格。即使孩子有很多缺点,如果父母能认可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尊严,那么孩子就能重新站起来。孩子的幸福应该由孩子自己创造。父母把孩子推向自以为是的幸福,以图安心,这只是父母的擅自决定,并没有以孩子的幸福为中心。真正的幸福应该是让孩子能过自己的人生。


Q:为什么全家人一起生活很重要?

 

A:家庭就像一颗“树”,孩子就像树上结出的果实,终有一天要离开,但在那之前,果实应该和树在一起。要是果实尚未成熟就早早脱落,后果不堪设想。

 

家庭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联结,父母和孩子莫名其妙就在一起了。在这个世界上,几乎任何事情都有缘由,但亲子关系的形成却很难解释清楚,只能说是命运的安排。从孩子的角度来看,孩子无法选择父母,什么也不知道就被生了出来。这样想来,父母是有责任的。

 

“家庭禅”能容难容之事。养育子女就是要将与自己似是而非的孩子养大成人,这是一种很难得的体验。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,但自己又必须肩负起责任。孩子是独一无二的,虽然是自己的孩子,却没有任何相似之处,有史以来仅此一个,任何人都比不了。




本文内容整合自《有益的父母,有害的父母》。作者:河合隼雄,整合与编辑:走走,文章内容有删节。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


扫一扫,赏给书评君一个红包?


直接点击 关键词 查看以往的精彩~


国学低俗化 | 弟子规 | 2016年度好书 | 美国大选 | 见信如晤 | 雾霾 | 大学考试题 | 中国式相亲 | 中年人丑态 | 人生无意义 | 小津安二郎 | 作家的脸 | 二十四节气 | 博物君 | 朋友圈 |《西部世界》黄永玉 | 高房价 | 胡适 | 钱理群 | 篡改历史 | 抑郁症 | 荒木经惟 | 沈石溪 | 少年读经 | 加缪 | 心灵鸡汤 | 帕慕克 | 龙榆生 | 奥兹 | 奥威尔 | 阿列克谢耶维奇 | 民国试卷

点击图片

购买定制的《阿赫马托娃诗文抄》礼盒银章版

或者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去我们的微店看看~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